务实开放谋发展 内涵建设见成效——我院2010—2011学年教学工作成绩喜人
2010—2011学年,学院坚持践行“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继续创新实践“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巩固与发展国家示范建设成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对教学工作的作用,在专业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院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融入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学院成立了专业结构调整专项工作组,多次召开校内外专家研讨会,邀请了柳州市发改委负责人来校做专题报告,深入北部湾经济区、广西柳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将广西、柳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要求与学院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相结合,初步完成了《学院“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对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培养定位、课程、师资和基地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优化,共有6个专业申报2012年新增专业,在交通运输大类中新增的两个工程机械专业对拓展学院专业布局,增强专业与柳州支柱产业的契合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控技术等8个定位准确、基础良好、具有特色的专业,成功申报为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申报了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现已公示。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不断丰富
学院以制定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继续深化与丰富“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示范校建设项目的6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带动所有专业(群)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合作,确定培养内容与途径;整合资源,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条件;校企联合,共建管理机制与制度。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规范了对第二课堂和课外学时的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学院开展了各专业核心课程和所有公共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和审核工作,共完成26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审核。修订研讨和审核会议共计40场次,参与评审的专家共计173人次,参与的专业教师共计300多人次。通过参与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审核工作,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标准编写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性。
学院国家级、自治区级、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继续稳步推进。52门各级精品课程均根据最新的改革思路修订了课程标准,新增或完善了教学设计(包括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共增加了40多学时的授课录像,教学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本学年共建成15门院级精品课程。到目前为止,学院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7门,院级精品课程82门,网络课程175门。
为提高学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把教改成果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学生,学院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工作。2010-2011学年,共有43个项目被评为精品课,406个项目被评为优质课。同时,开展了系列公开课展示活动,组织精品课老师、教学能力大赛课堂教学项目获奖教师开展了18场公开课展示活动,公开课的类型包含了各教学系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参与听课及课后研讨的教师达300多人次,达到了不同专业的教师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目的,进一步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开发了一批本土化校本教材,一年来共印制自编讲义20本,出版教材10本,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院特色的形成。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院按照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专业教师结构不断优化。学院根据人才强校的战略要求,坚持“内扶外引”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骨干教师,还通过送培、进修和在岗提高多种方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使教学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学历明显提高,年龄结构合理,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名师”培育成效日益显著。本学年,学院共有10名教师获得院级教师名师称号。目前,我院已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3名自治区教学名师,21名院级教学名师。学院还开展了“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教师说课程竞赛”等一系列评选奖励活动,营造了“教书有为、育人光荣”的良好氛围。三是通过挂职锻炼、国内外培训,使“双师型”教师素质有效提升。一年来,全院共有32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累计近400周;共有300多人次外出参加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各种专业技能等各类短期培训;派出57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别到德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培训机构、著名企业进修学习。四是教学团队管理得到加强。继续开展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加大了对教学团队的考核力度,目前学院共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个。
实训基地建设再结新果
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之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实训基地成为学院第二个获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环境与工业分析检测实训基地、纺织服装技术实训基地获得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汽车零部件精密制造教学工厂、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检测线共3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成为“柳州市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将建成具有真实企业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真实工作流程布置场地和设备,可以服务于全市高职教育的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还以柳职院官塘校区为平台,与市政府、柳工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柳工—柳职院国际化工程机械培训与客户体验中心”,目标是要建设成一个技术先进、示范共享、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全系列工程机械培训与客户体验中心。项目已经进入协议洽谈阶段。
学院不断挖掘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深度,在各实训基地逐步引入5S管理后,加大了对各实训基地使用效能的监控力度,从安全隐患、设备设施完好率、实训耗材计划、实训室开课情况、实训项目开出情况和社会服务情况等方面对实训基地管理部门提出要求,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检查工作。经过不断深入地开展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工作,学院大部分实训基地在规范管理、利用率、实训效果、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
同时,实训基地管理创新试点也提上日程,启动了学院开放性实训室试点建设工作和示范性实训室试点建设工作,这将为学院实训资源的进一步开放利用、规范管理做好铺垫,也为今后的实训条件建设工作打开新的思路。
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深入开展,初步形成学院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和管理体制。在学院2011年职业技能竞赛中,57项专业技能竞赛、15项通用技能竞赛已通过学院审核,并按计划开展。学生积极参加院外专业技能赛事,参赛项目达35项。截至目前,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区级一等奖14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65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获奖学生达173人次。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取得显著成效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监控三大体系有效运行,继续推行教学督导与行政督查一体化管理,对稳定教学和行政管理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学院从思想品德、学业状况、体育艺术、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及学分管理,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学生综合素质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入
学院充分挖掘教学工作优势和特色,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指导,统筹规划,强化过程管理。本学年申报的15个教学改革项目全部获得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共有19个新世纪广西教改项目完成结题,10个院级教改项目完成结题。在学院第八届院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共有22项教学成果获奖,这些由教学实践凝聚的成果,为教学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
招生与就业工作保持高水平。学院深化高校招生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的改革,在单独招生的基础上,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实施“四校联考”,创新了高职院校优秀生源选拔模式。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和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学院2011届共有专科毕业生3730人,截至7月25日,2011届毕业生已就业3560人,就业率达95%以上。据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潜力均有明显提高。
学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主动把自身的办学目标与柳州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各类服务,开创了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良好势头。本学年共为企业社会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6168人次;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3166人次。还为企业提供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服务等。另外,学院申请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共5项,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1项,实现专利技术转让“零”的突破,并获得自治区、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5项,其中有4项已经完成研究工作,3项已经通过验收结题。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之基、强院之本。过去一年教学工作成绩的取得,为学院全面推进“后示范”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的改革中,学院将继续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示范建设成果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开放发展与特色彰显为路径,把校企合作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创造性地开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全国一流高职院校而共同奋斗!(文/教务与实训管理处 党委宣传部)